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產業基地和創新中心,提升優勢產業集群的創新水平,圍繞重點產業引育人才……從市政府網站獲悉,我市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惠州打造成為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國內一流城市。
建設石化能源產業創新策源地
根據《措施》,我市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產業基地和創新中心。通過發揮大項目技術引領作用,全力推進稔平半島重大能源項目、海上風電、LNG接收站等項目落地建設,布局引入天然氣電廠、大灣區數據中心等能源產業鏈項目,構建集研發、生產、服務于一體的能源產業鏈,推動石化、能源產業發展壯大,為科技創新提供強大產業基礎。依托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建設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建成石化能源產業的創新策源地。
積極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鏈接高端創新資源,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承接重點產業溢出,打造珠江東岸現代產業集聚地。重點對接廣州科學城、東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區等高端研發平臺,開放共享科研成果,共促成果轉化落地。鼓勵行業協會、投融資機構等服務主體,搭建創新要素流動橋梁,實現全方位引才、引項目。
在優勢領域沖擊“單打冠軍”
在提升產業集群科技創新能力方面,《措施》指出,將提高優勢產業集群的創新水平。面向建設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依托創新鏈做強產業鏈,全面優化提升現有專業園區、特色園區。抓好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建設,推動龍門、惠東、博羅三個省級產業園擴能增效。打造以稔平半島為中心的新能源產業園區,以惠城、惠陽、仲愷等中心片區為依托的經濟開發區或創新引導區,以博羅為中心的生命健康醫藥新興產業集聚區。
同時,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高端裝備制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布局超高清視頻、集成電路、5G、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吸引一批科研機構、人才團隊來惠開展攻關性、延展性研究,支持一批國家級、省級科技項目在惠產業化應用,增強技術攻堅實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申報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支持龍頭企業創建國家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提升我市重點產業的技術水平,在優勢領域沖擊“單打冠軍”。
建設產權型或租賃型人才住房
在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中,我市將圍繞重點產業引育人才。聚焦惠州“2+1”現代產業集群發展需要,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對入選省“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的創新創業團隊,按照省財政支持力度的一定比例給予配套支持。依托研究機構、實驗室等,大力培育基礎性研究人員,提升產業整體科研實力。加快仲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鼓勵地方創業團隊參加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國家級賽事。立足本地職業技術學院,加大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力度,培育高水平技能人才。
在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方面,我市將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引進培育優質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推行“一站受理、全程代理、一站辦結”工作機制,為落戶惠州的高層次人才提供綜合性服務。完善人才安居保障,按照職住平衡、就近建設、定向供應的原則,建設產權型或租賃型人才住房。
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推動“登峰計劃”高水平醫院建設,力爭配備國內一流的醫療團隊和設備。集聚優質教學資源,提升教育質量及層次,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落實人才簽證與停居留政策,優化辦理流程,縮短審批期限。落實企業家職稱評審直通車政策,探索建立綠色直報模式等。
新認定省級高新區獎勵200萬元
根據《措施》,我市將加快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其中包括加快重大創新基礎平臺建設、推動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推動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等。在加快重大創新基礎平臺建設方面,我市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對標最高最優最好,加快推進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建設,并在建設用地、人才保障、科研計劃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和配套服務。加強與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深度合作,推動其核孔膜、輻照育種等先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在推動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方面,我市將加快推動仲愷高新區爭先進位,對標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打造以北斗、激光、半導體、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與物聯網為主導的新“4+1”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加快推動大亞灣開發區“慧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港”建設。加快推進潼湖生態智慧區規劃建設等各項工作。推動有條件的科技園區創建省級高新區,對新認定的省級高新區市財政一次性給予200萬元獎勵。
同時,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引進建設一批直接面向產業和企業需求、擁有較強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的高水平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新一代工業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助推集群內的關聯企業加強技術合作,促進電子信息加快向高端轉型;謀劃建設石化技術研發中心,提升石化產業集群技術水平,為惠州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提供支撐;謀劃建設新材料研發中心,增強我市新材料創新研發能力。
此外,還要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的補貼力度,通過認定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市財政一次性扶持獎勵100萬元。實施新型研發機構綜合評價后補助,根據其上一年度對外提供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方面績效進行綜合評價,綜合評價結果分為A、B兩個等級,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的補助。
著力提升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效能,大力推動新型研發機構與本地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進行合作,對擁有國有股份的新型研發機構,鼓勵國有股份退出,引導本地龍頭企業介入建設。對市參與建設的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性質新型研發機構,市可授予其自主審批下屬創投公司最高3000萬元的投資決策權。支持有條件的新型研發機構通過拓展孵化功能做大做強,成為孵化高新技術的“搖籃”。
降低科技型企業融資成本
根據《措施》,我市還將在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方面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其中將重點遴選100家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能夠引領和支撐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企業,提供分類施策服務,在研發費用獎補、科技項目扶持、研發機構建設以及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綜合性支持,為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上市融資創造有利條件。
在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方面,將大力培育和發展服務創新驅動的各類金融機構,構建完善的創新型金融機構體系。完善中小企業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政策,降低科技型企業融資成本。優化建立企業創新融資信息對接機制。建立企業創新融資需求與金融機構、創投機構信息對接機制,向金融機構、創投機構開放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承擔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企業融資需求相關信息。